沈丙莹的诗与湖州小西街周氏三兄弟
高勇年
沈丙莹是中国法制现代化奠基者沈家本的父亲,字菁士,归安(今湖州)人,清道光乙巳年(1845)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贵州安顺知府等职。有《春星草堂集》。湖州小西街周学濂、周学浚、周学源三兄弟均有盛名,其中周学浚、周学源中进士,且周学浚为一甲二名榜眼,使清代湖州小西街周氏颇为闻名。湖州小西街东端旱渎桥那里,原有门六蹲踞一对石鼓墩的三开大墙门,便是榜眼周学浚私宅。
周氏三兄弟的老大周学濂,字元绪,后更名学汝,字礼传,号莲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1846)举人。光绪二十五年乙巳年(1845)即湖州沈丙莹中进士那年,沈丙莹在京城作有《答周莲伯明经》诗,诗曰:
梁溪一片月,曾照影双清。
之子又行役,新诗动客情。
隋堤秋水阔,燕市暮云横。
留取西窗烛,春宵话雨声。
莲伯是周学濂的号,从诗的题目上看,应先有周学濂的诗或者书函,尔后才有沈丙莹的作答诗。望文生义地看这首诗,梁溪当是地名,可能是无锡(无锡曾用“梁溪”名)。沈丙莹似乎与周学濂一起到过无锡,然现在因自己出外跋涉在他乡京城,只能用诗来寄客情。
周氏三兄弟的老二周学浚(1810—1858),字深甫,号缦(漫)云。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年(1844)中进士,且是高中一甲第二名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提督广西学政,旋改御史,历山东道监察御史,擢侍读学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老三周学源,字星海,号岷帆。道光十四年甲午年(1834)举人,咸丰二年壬子年(1852)进士,由庶常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从周学浚中进士到周学源中进士,期间历时八年;从周学源中举人到考取进士,则历时十八年。周学浚中进士后,周学源为考进士就经常居留在京城。而周学浚中进士的那年,沈丙莹也是参加同年礼部会试的,但是落榜了。落榜的沈丙莹留在京城,参加次年乙巳年恩科会试中了进士后,即一直在京城在刑部任职,直至咸丰九年(1859)放官贵州。因此,从周学浚中进士后的几年中,沈丙莹与周学浚、周学源兄弟同在京城,并交往甚密,并留下了好多篇相关的诗。
如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年(1845),沈丙莹与周学源等人在京城同游天宁寺。北京的天宁寺始建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故后来的文人仍常称其为“光林寺”。沈丙莹与周学源(岷帆)等人游天宁寺,作有《重九偕周既庭大理丈岷帆学博游光林寺》诗,诗曰:
招得湖光入酒杯,年年秋禊岘山隈。
客中无此登临胜,古寺聊驱薄笨来。
佳节偶逢休沐假,胜游难得作诗才。
京华艳说天灵菊,认取禅房万萼开。
野竹疏花耸一邱,四围占得十分秋。
塔铃不动晴云驻,山翠遥看宿雨收。
金雀银麟惊盛饰,草童崽子溷清游。
尘氛扰扰慵舒眼,最忆元龙百尺楼。
也就在道光二十年(1845)游光林寺那年,沈丙莹还作有《苦寒吟和周岷帆学博》,记载了与周学源(岷帆)以诗倡和事,诗曰:
有客有客蟭螟巢,各持一笔暮复朝。
朔风怒号骤凛冽,砚冰高凸硬于铁。
捉笔在手指将裂,榾柮欲煨炉不然。
柝声敲断人未眠。
凉月窥窗镇相逼,袖手相对心悁悁。
忽忆豪华朱邸擅,醉酒羔羊正开宴。
又忆街头卖饼翁,萧条裋褐风霜中。
世事不齐殊悲欢。
书生之寒犹非寒,敝裘在身谁云单。
冁然一笑共拊手,陡觉暖气融融生户牖。
又如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1846)寒冬某日,周学浚(缦云)邀请沈丙莹等人相聚在一起,以作诗消寒,周学源(岷帆)也参加的。那天,沈丙莹作有《周缦云太史邀同汪纯卿冯小亭周既庭陆眉生俞少轩秦遇亭华荻秋暨介弟岷帆消寒咏唐花分韵得宫字》诗,诗曰:
木落西山山欲童,草枯四野云霿霿。
消寒有约踏冻去,朔风怒吼翻长空。
掀帘蓦然见春色,花枝照映何嫣红。
绝胜吴绫翦隋苑,浑疑羯鼓催唐宫。
闻说花师出新意,巧夺造化天无功。
劚土筑室地数弓,曦迎南面开窗栊。
奇花初胎列四壁,满炉榾柮泥痕融。
国色天香皆热客,冰肌玉骨都冬烘。
瓷罂一夜炎蒸透,云罗霞锦开芳丛。
遂教三九冰雪天,买春西市多花骢。
携来座上娇春风,可惜灵根骤发泄,
披华启秀怜匆匆,花不能言应有恨,
恨不移栽冷处今侪蒿蓬。
再如道光三十年庚戌年(1850)某日,冯小亭邀请周学浚(缦云)、周学源(岷帆)和沈丙莹等人相聚消寒,沈丙莹作有《冯小亭招同周既庭汪莼卿周缦云岷帆俞少轩解元蒋叔起同年家响泉孝廉消寒分得待雪》诗,诗曰:
风神最忆藐姑仙,脉脉相思隔一年。
画稿未成辋川裏,诗情先到灞桥边。
甘霜谁致三千里,晴日犹悬二九天。
欲遣巫阳问藤六,玉京消息总茫然。
晚来云气压天低,料得明朝雪满溪。
拟访戴逵船未到,思邀枚叔句同题。
人从残腊占三白,天有丰年锡庶黎。
煮酒烹茶文士事,相须第一是耕犁。